独立博客:指该博客拥有独立域名,且有自主博客系统。这是相对于BSP博客来说的,比如新浪,qq空间等等,你会受到无数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的打理自己的个人空间。而如果你有独立博客,自由度就会非常大,只要你不涉及到敏感政治问题,就尽可畅所欲言。在BSP博客就不是这样的情况,你可能在发表日志不成功是苦思冥想,到底是那个敏感关键字导致文章无法发表。这样的挫败感会让你感到抓狂不已的。为什么要建立独立博客?
自由度:有了独立博客,你就有了相对的自由,无需受到关键字和敏感内容的限制;托管博客的关键字和内容受到严格限制和监控。 功能:独立博客的功能可以自己定制,自己选择程序,编写插件或者使用高手们的插件。这里向您推荐陌路使用的zblog博客程序。谁用谁知道! 版权:可能你还没有觉察到,也没有时间看各托管博客的协议,在那里发表文章你并没有完全的版权。而独立博客就不同了,版权归你,当然仅仅是在理论上,你阻止不了简单的Ctrl+c,Ctrl+v。
备案:独立博客需要备案,不过一般都能审核通过。 重视度:你在新浪上点上几个按钮,注册个用户,就可以写博客了,几乎是零成本。而独立博客需要你买域名,买空间,改代码,付出的努力天壤之别,自己的重视程度当然也不一样。记住,人们总是不会珍惜免费的东西的。
如何建立独立博客?
1、首先你要挑选一个域名,一个自己满意,网友又能记住的域名。我的域名我自己就比较满意 www.blogpetro.com。没有使用blogoil。考虑再三还是认为petro更加合适一些。给你两个忠告:尽量能挑选大的域名商来购买域名,切不可贪图便宜;尽量不要选择 cn 域名;
2、购买空间,刚开始建立的博客不必很大的空间,入门级别的就完全可以胜任,我这个空间每年100元,目前来看还是够用的。购买空间建议去落伍网看看大家对各个服务商的评价。如果你不是差哪百十块钱,强烈建议不要用免费空间。
3、选择程序 wordpress 和zblog都不错。其他的我没有正式接触过。你可以到yo2等托管 wordpress 去试用。
4、备案,千万不要忘记备案!切记。本文来源于石油科技 http://www.blogpetro.com , 原文地址: http://www.blogpetro.com/post/267.html
星期三, 十二月 31, 2008
独立博客 VS 托管博客
独立博客:指该博客拥有独立域名,且有自主博客系统。
托管博客:在博客托管服务商(BSP)那里寄存的博客。
独立博客 VS 托管博客
域名:独立博客具有独立域名,更容易记忆;托管博客只有部分提供二级域名,更多的都是提供网址很长不易记忆的域名。
自由:独立博客自己控制,无需受到关键字和敏感内容的限制;托管博客的关键字和内容受到严格限制和监控。
灵活:独立博客系统可以随时自主备份或转移到其他系统;托管博客很少有备份系统或转换系统。
功能:独立博客的功能可以定制,功能更丰富,不过功能越强就越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托管博客功能由服务商提供,许多高级功能需要付费才能获得,但技术方面基本没有太高要求。
模板:独立博客可选用任意多的模板,可自主修改风格;博客托管服务商提供的模板就比较有限,而且通常都不能自主修改风格。
版权:独立博客的版权完全是自己说了算;托管博客则必须接受该BSP的游戏规则,有的版权一半归作者一半归BSP,有的则完全属于BSP,否则就不会发生徐静蕾博客广告归属权的争端了。
宣传:独立博客缺少足够流量的推广平台去辅助宣传,多靠朋友相告、友情链接、搜索引擎、聚合平台等手段;托管博客基于BSP提供的平台可以获得较大的流量和更好的宣传,当然你的博客也得具有一定质量才行。
备案:独立博客需要备案,不过一般都能审核通过;托管博客无需备案。
费用:搭建一个独立博客平台,至少需要一两百元,当然如果能找到朋友的服务器空间搭个便车就最好不过;托管博客通常都是免费的,只有部分高级服务才需要付费。
身份:独立博客的建立者一般都是在IT圈、博客界内混了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果在签名、邮件,乃至名片上加一个独立博客的网址,就会显得倍儿专业倍儿有身份;托管博客就不用说了,一抓一大把,淹没其中很难有出头之日,往外介绍之时还真有些拿不出手。
独立博客最初源于IT、技术类博客,后来才慢慢发展到各行各业;许多人最初也是托管博客,由于受不了BSP的气,而转移至独立博客的也不在少数,如最近罗永浩老师就从新浪跳出;还有不少玩博客的大腕、名人也从最初的新奇、玩票,到熟悉、专注,出于宣传、维护的考虑,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博客。
经过以上VS比拼,可以看出独立博客的优势远远大于托管博客,而采用独立博客系统的限制多源于对技术的不了解以及费用的支出等。
但是随着大环境的转变,如各类优秀的博客开源系统的普及,备案流程的快捷简便,网站架设费用的低廉等,而且许多国外的虚拟主机服务商(如dreamhost)都提供了一键安装博客系统的服务,为独立博客的建立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可以说独立博克将逐渐成为博客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博客爱好者所接受。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博客将朝着独立博客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如果BSP不及时做出变革,例如为博客提供域名解析或者象Blogger那样远程发布,或者提供一键安装博客的虚拟主机服务,那么传统BSP服务商的日子也会越来越不好过。
托管博客:在博客托管服务商(BSP)那里寄存的博客。
独立博客 VS 托管博客
域名:独立博客具有独立域名,更容易记忆;托管博客只有部分提供二级域名,更多的都是提供网址很长不易记忆的域名。
自由:独立博客自己控制,无需受到关键字和敏感内容的限制;托管博客的关键字和内容受到严格限制和监控。
灵活:独立博客系统可以随时自主备份或转移到其他系统;托管博客很少有备份系统或转换系统。
功能:独立博客的功能可以定制,功能更丰富,不过功能越强就越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托管博客功能由服务商提供,许多高级功能需要付费才能获得,但技术方面基本没有太高要求。
模板:独立博客可选用任意多的模板,可自主修改风格;博客托管服务商提供的模板就比较有限,而且通常都不能自主修改风格。
版权:独立博客的版权完全是自己说了算;托管博客则必须接受该BSP的游戏规则,有的版权一半归作者一半归BSP,有的则完全属于BSP,否则就不会发生徐静蕾博客广告归属权的争端了。
宣传:独立博客缺少足够流量的推广平台去辅助宣传,多靠朋友相告、友情链接、搜索引擎、聚合平台等手段;托管博客基于BSP提供的平台可以获得较大的流量和更好的宣传,当然你的博客也得具有一定质量才行。
备案:独立博客需要备案,不过一般都能审核通过;托管博客无需备案。
费用:搭建一个独立博客平台,至少需要一两百元,当然如果能找到朋友的服务器空间搭个便车就最好不过;托管博客通常都是免费的,只有部分高级服务才需要付费。
身份:独立博客的建立者一般都是在IT圈、博客界内混了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果在签名、邮件,乃至名片上加一个独立博客的网址,就会显得倍儿专业倍儿有身份;托管博客就不用说了,一抓一大把,淹没其中很难有出头之日,往外介绍之时还真有些拿不出手。
独立博客最初源于IT、技术类博客,后来才慢慢发展到各行各业;许多人最初也是托管博客,由于受不了BSP的气,而转移至独立博客的也不在少数,如最近罗永浩老师就从新浪跳出;还有不少玩博客的大腕、名人也从最初的新奇、玩票,到熟悉、专注,出于宣传、维护的考虑,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博客。
经过以上VS比拼,可以看出独立博客的优势远远大于托管博客,而采用独立博客系统的限制多源于对技术的不了解以及费用的支出等。
但是随着大环境的转变,如各类优秀的博客开源系统的普及,备案流程的快捷简便,网站架设费用的低廉等,而且许多国外的虚拟主机服务商(如dreamhost)都提供了一键安装博客系统的服务,为独立博客的建立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可以说独立博克将逐渐成为博客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博客爱好者所接受。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博客将朝着独立博客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如果BSP不及时做出变革,例如为博客提供域名解析或者象Blogger那样远程发布,或者提供一键安装博客的虚拟主机服务,那么传统BSP服务商的日子也会越来越不好过。
星期二, 十二月 30, 2008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总结
上拉电阻:
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2. 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3. 高低电平的设定。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4. 频率特性。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OC门输出高电平时是一个高阻态,其上拉电流要由上拉电阻来提供,设输入端每端口不大于100uA,设输出口驱动电流约500uA,标准工作电压是5V,输入口的高低电平门限为0.8V(低于此值为低电平);2V(高电平门限值)。选上拉电阻时:500uA x 8.4K= 4.2即选大于8.4K时输出端能下拉至0.8V以下,此为最小阻值,再小就拉不下来了。如果输出口驱动电流较大,则阻值可减小,保证下拉时能低于0.8V即可。当输出高电平时,忽略管子的漏电流,两输入口需200uA200uA x15K=3V即上拉电阻压降为3V,输出口可达到2V,此阻值为最大阻值,再大就拉不到2V了。选10K可用。COMS门的可参考74HC系列设计时管子的漏电流不可忽略,IO口实际电流在不同电平下也是不同的,上述仅仅是原理,一句话概括为:输出高电平时要喂饱后面的输入口,输出低电平不要把输出口喂撑了(否则多余的电流喂给了级联的输入口,高于低电平门限值就不可靠了)
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1. 电阻作用: l 接电组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 l 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 l 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 l 上拉和下拉、限流 l 1. 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 2. 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 3.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4、为OC门提供电流 l 那要看输出口驱动的是什么器件,如果该器件需要高电压的话,而输出口的输出电压又不够,就需要加上拉电阻。 l 如果有上拉电阻那它的端口在默认值为高电平你要控制它必须用低电平才能控制如三态门电路三极管的集电极,或二极管正极去控制把上拉电阻的电流拉下来成为低电平。反之, l 尤其用在接口电路中,为了得到确定的电平,一般采用这种方法,以保证正确的电路状态,以免发生意外,比如,在电机控制中,逆变桥上下桥臂不能直通,如果它们都用同一个单片机来驱动,必须设置初始状态.防止直通! 2、定义: l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 l 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 l 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 l 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3、为什么要使用拉电阻: l 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l 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 l 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吗: 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如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 l 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一般说法是拉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的,也就是说的灌电流
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2. 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3. 高低电平的设定。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4. 频率特性。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OC门输出高电平时是一个高阻态,其上拉电流要由上拉电阻来提供,设输入端每端口不大于100uA,设输出口驱动电流约500uA,标准工作电压是5V,输入口的高低电平门限为0.8V(低于此值为低电平);2V(高电平门限值)。选上拉电阻时:500uA x 8.4K= 4.2即选大于8.4K时输出端能下拉至0.8V以下,此为最小阻值,再小就拉不下来了。如果输出口驱动电流较大,则阻值可减小,保证下拉时能低于0.8V即可。当输出高电平时,忽略管子的漏电流,两输入口需200uA200uA x15K=3V即上拉电阻压降为3V,输出口可达到2V,此阻值为最大阻值,再大就拉不到2V了。选10K可用。COMS门的可参考74HC系列设计时管子的漏电流不可忽略,IO口实际电流在不同电平下也是不同的,上述仅仅是原理,一句话概括为:输出高电平时要喂饱后面的输入口,输出低电平不要把输出口喂撑了(否则多余的电流喂给了级联的输入口,高于低电平门限值就不可靠了)
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1. 电阻作用: l 接电组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 l 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 l 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 l 上拉和下拉、限流 l 1. 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 2. 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 3.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4、为OC门提供电流 l 那要看输出口驱动的是什么器件,如果该器件需要高电压的话,而输出口的输出电压又不够,就需要加上拉电阻。 l 如果有上拉电阻那它的端口在默认值为高电平你要控制它必须用低电平才能控制如三态门电路三极管的集电极,或二极管正极去控制把上拉电阻的电流拉下来成为低电平。反之, l 尤其用在接口电路中,为了得到确定的电平,一般采用这种方法,以保证正确的电路状态,以免发生意外,比如,在电机控制中,逆变桥上下桥臂不能直通,如果它们都用同一个单片机来驱动,必须设置初始状态.防止直通! 2、定义: l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 l 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 l 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 l 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3、为什么要使用拉电阻: l 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l 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 l 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吗: 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如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 l 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一般说法是拉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的,也就是说的灌电流
华邦单片机ISP编程方法
工具下载:
http://www.winbond-usa.com/mambo/content/view/69/269/
W78E58B的ISP编程步骤:
1、用编程器将LDU40910.BIN写入W78E58B的LDROM(地址8000H-8FFFH)。
2、将P2.6、P2.7都接地,当然单片机系统的串口要先调通。
3、上电复位后,启动8051IspWriter.exe,点击Select Chip设置为W78E58B,点击Select File载入目标代码,设置串口号,点击ConNet,软件与单片机通讯成功后,原来灰色的Porgram All按钮即可用,点击它开始ISP下载。
4、释放P2.6、P2.7,上电复位后,单片机即可正常运行。
W77E516的ISP和上面稍有不同:
1、将LDU40910.BIN写入W77E516的LDROM(地址10000H-10FFFH)。此外还要使能H/W配置位。
2、后面步骤同上,不过W77E516似乎在下载成功后即开始正常运行,无需复位。
http://www.winbond-usa.com/mambo/content/view/69/269/
W78E58B的ISP编程步骤:
1、用编程器将LDU40910.BIN写入W78E58B的LDROM(地址8000H-8FFFH)。
2、将P2.6、P2.7都接地,当然单片机系统的串口要先调通。
3、上电复位后,启动8051IspWriter.exe,点击Select Chip设置为W78E58B,点击Select File载入目标代码,设置串口号,点击ConNet,软件与单片机通讯成功后,原来灰色的Porgram All按钮即可用,点击它开始ISP下载。
4、释放P2.6、P2.7,上电复位后,单片机即可正常运行。
W77E516的ISP和上面稍有不同:
1、将LDU40910.BIN写入W77E516的LDROM(地址10000H-10FFFH)。此外还要使能H/W配置位。
2、后面步骤同上,不过W77E516似乎在下载成功后即开始正常运行,无需复位。
Keil C51 V8.04的安装
平台:windows xp安装过程如下:
1.点击c51v804.exe直接安装直到结束,安装路径最好选用默认的c:\keil 。
2 点击KEIL for arm301a.exe,同上路径3.第一次运行请先进入file->License Management弹出窗口下输入注册码,51注册: 注册码由Keil_lic_v3.exe生成,运行Keil_lic_v3.exe,选择51与选择V2选项,其他选项默认。选中External CID 复制License Management对应出的代码到这里; 生成51ID,生成后复制LIC0内容到keil弹出窗口的New License ID Code中然后点击Add LIC,注意看看注册后的使用期限,如果太短可以用注册机重新生成,一般都可以找到30年左右。ARM注册:注册码由Keil_lic_v3.exe生成,运行Keil_lic_v3.exe,选择ARM与选择V2选项,其他选项默认。选中External CID 复制License Management对应出的代码到这里;生成Arm ID,生成后复制LIC0内容到keil弹出窗口的New License ID Code中然后点击Add LIC,注意看看注册后的使用期限,如果太短可以用注册机重新生成,一般都可以找到30年左右。至此安装完毕。
1.点击c51v804.exe直接安装直到结束,安装路径最好选用默认的c:\keil 。
2 点击KEIL for arm301a.exe,同上路径3.第一次运行请先进入file->License Management弹出窗口下输入注册码,51注册: 注册码由Keil_lic_v3.exe生成,运行Keil_lic_v3.exe,选择51与选择V2选项,其他选项默认。选中External CID 复制License Management对应出的代码到这里; 生成51ID,生成后复制LIC0内容到keil弹出窗口的New License ID Code中然后点击Add LIC,注意看看注册后的使用期限,如果太短可以用注册机重新生成,一般都可以找到30年左右。ARM注册:注册码由Keil_lic_v3.exe生成,运行Keil_lic_v3.exe,选择ARM与选择V2选项,其他选项默认。选中External CID 复制License Management对应出的代码到这里;生成Arm ID,生成后复制LIC0内容到keil弹出窗口的New License ID Code中然后点击Add LIC,注意看看注册后的使用期限,如果太短可以用注册机重新生成,一般都可以找到30年左右。至此安装完毕。
互联网使用感想
最近在做一个项目,想参考一些资料,可是在网上找了很久,都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中文资料。但是在英文网页里找呢,却可以找到不少。据统计,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85%是用英语记载的。如果考虑到欧美在经济,金融,科技上的绝对垄断,互联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被英语记载的网页数量更是远大于85% 。刚看到新闻,今年中国的科技论文数量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可惜很多论文是为了升职,加薪,评职称等而写的,写完后或达到目的后就锁在抽屉里,而不是放在互联网上供大家讨论以便提升自己或寻找潜在的合作机会,这也是造成互联网上有价值的中文信息太少的原因之一。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