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一月 08, 2009

高血压

高血压饮食注意事项:

1、高血压饮食限制钠盐的摄入
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少吃咸食,吃盐过多,会使血管硬化和血压升高,每天吃盐应以5克以下为宜。  

2、高血压饮食少吃甜食
甜食含糖量高,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容易促进 动脉硬化。  

3、高血压饮食少吃动物脂肪
动物含胆固醇量高,可加速动脉硬化。如肝、脑、心等应少吃。  

4、高血压戒烟少酒
有烟酒嗜好的高血压患者,会因烟酒过多引心肌梗塞,脑中风。  

5、高血压饮食宜多食钾食物
钾在体内能缓冲纳的食物有:黄豆、小豆、番茄、西葫芦、芹菜、鲜蘑菇及各种绿叶蔬菜;水果有橘子、苹果、香蕉、梨、猕猴桃、柿子、菠萝、核桃、西瓜等。  

6、高血压饮食宜多吃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牛奶、瘦肉、鸡蛋、豆类及豆制品。  

7、高血压饮食宜食钙食物
美国医学专家认为,高血压患者每天坚持食入高钙食物,能使2/3左右的人受到明显的降压效果。含钙的食物很多,如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虾皮、海带、骨头汤、黑木耳、核桃、沙丁鱼、鸡蛋等均含钙丰富。
高血压症状: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
  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部分症状不是由高血压直接引起的,而是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头晕和头痛是高血压最多见的脑部症状,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持续性沉闷不适感,经常头晕可妨碍思考,降低工作效率,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尤以近期记忆力减退为甚。长期的高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也是引起头晕的原因之一。有些长期血压增高的患者对较高血压已适应,当服降压药将血压降至正常时,也会因脑血管调节的不适应产生头晕。当血压降得太低,有时也会感到头晕,这与脑供血不足有关。头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纯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时引起恶心、呕吐,多因血压突然升高使头部血管反射性强烈收缩所致,疼痛的部位可在两侧太阳穴或后脑。
  出现胸闷心悸意味着患者的心脏受到了高血压的影响,血压长期升高会致使左心室扩张或者心肌肥厚,这都导致心脏的负担加重,进而发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患者就会感到胸闷心悸。
  另外由于脑神经功能紊乱,可出现烦躁、心悸、失眠、易激动等症状;全身小动脉痉挛以及肢体肌肉供血不足,可导致肢体麻木,颈背肌肉紧张、酸痛;原来鼻中隔部位血管存在缺陷的患者易发生鼻出血。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
  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时,必须尽早检查治疗,以防止靶器官损害以及预防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的发生。有不少高血压病患者不论是在早期或已有严重高血压,都无自觉症状,直至发生中风或因患其他疾病测血压时才发现就太晚了。所以进行定期体格检查以早期诊断治疗高血压对维护身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高血压病患者不能以症状的轻重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和决定降压药物的服用剂量
高血压并发症: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管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 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 %以上;在不足5%患者中, 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近年来,尽管人们对高血压的研究或认识已有很大提高,相应的诊断或治疗方法也不断进步,但它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高血压病病人的主观症状和血压增高的程度并无明显关系,约半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检测血压才发现有高血压,少数病人则在出现心、脑、肾等器官的并发症时才明确高血压病的诊断。  高血压病病人常见临床表现有头痛,多发生在后脑部,尤易发生在睡眠时,还可有头晕、头胀、颈部扳住感、耳鸣、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烦闷、乏力、四肢麻木、心悸等。随着病情的长期发展,血压明显而持续升高,则可出现脑、心、肾、眼底等器质情损害和功能障碍,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并发脑血管病时,轻者眩晕,失语,口角歪斜等(但可在数分钟至数天内逐渐恢复)重者突然肢体偏瘫,口角歪斜,呕吐、大便失禁,昏迷。心脏受累则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出现心悸,脑闷,活动后气急,甚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肾脏受累时,可有蛋白尿,血尿,多尿,夜尿等。
高血压居高不下的原因:血压居高不下会对心、脑、肾等器官产生严重损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因此,长期而有效地控制血压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高血压病人反映:吃了不少药,血压也控制不理想,不是降不下来,就是忽高忽低。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一:白大衣效应。有些人一见到医生就紧张,血压也随之升高,甚至服用降压药后,也无济于事,医生一量血压就高。这部分"患者"在家里自测血压是正常的,24小时动态监测血压也在正常范围内。这种高血压在医学上被称为:"白大衣高血压",显然这是一种伪高血压。 对策:通过心理疏导,消除精神紧张。因不是真正的高血压故无需药物治疗。
原因二:忽视非药物治疗。现已知道,高血压除与遗传有关外,与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关系。精神紧张、食盐过多、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身体超重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升高,并使降压药物的疗效降低。
  对策:改善生活方式,也即我们常说的"非药物疗法",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具体饮食方面,应该低盐(每日不超过5~6克)、低脂肪、适当增加钾与钙的摄入,运动项目最好选择有氧代谢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但不宜做剧烈运动。
  原因三:药物使用不当。其中包括:药物用量不足、剂量偏小;单一药物疗效不佳时,未采取联合用药;不了解药物代谢的半衰期,服用间隔过长;服药依从性差,经常漏服或未坚持长期治疗;其他药物的拮抗作用,比如拟交感神经药中的麻黄素,非甾体类消炎药消炎痛、布洛芬等,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本身都有升压作用,若与降压药联用,将会使后者的疗效大打折扣。
  对策: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从小剂量的单一药物开始,逐渐加量,如果效果仍不理想,考虑不同种类的降压药联合应用。提倡使用长效制剂,注意药物的合理配伍。
  原因四:肾损害对高血压治疗的影响。研究证实,长期高血压可致肾小动脉硬化,使肾脏血流减少而受损;肾损害反过来又能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给降压治疗带来困难。
  对策:调整改善肾功能,选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洛汀新等,同时可配合使用利尿剂双氢克尿噻等,以减轻水钠潴留。需要强调的是,对高血压的治疗一定要从早期开始并持之以恒,惟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
  原因五:继发性高血压未针对病因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约占全部高血压病人的5%,发病年龄较轻,均由某些特定的病因引起,常见的有两大类,即肾性高血压由急慢性肾炎、肾囊肿、肾动脉狭窄等引起,内分泌性高血压由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甲亢等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往往血压长期居高不下,药物治疗很难奏效。 对策:明确病因并彻底祛除(包括手术治疗),血压即可恢复正常。当然,有些因病变特殊,其原发病无法根治,血压亦难以控制。
  原因六:药品本身质量有问题:如过期、变质及假冒伪劣药品,病人服用了非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对策: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看病要去正规医院,彻底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当然还要靠行政执法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